说话不能说 老虎 吃饭不能吃 鲤鱼 古代的一些规定太奇葩(说话不能说老虎)
避讳,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,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,以表尊重。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,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。该词语出自《淮南子·要略》《颜氏家训·风操》《蒲剑集·屈原考》等。《公羊传·闵公元年》说:“春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”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。
所谓“名讳”,“旧时生前曰名,死后曰讳。”“分用义异,合用义同名字,但含有敬意。”其实就,是古人在日常用语上不得冒犯地位尊贵之人或长辈的姓名,在取名时亦要规避这些敏感字眼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六五引晋束晳《劝农赋》中有:“条牒所领,注列名讳。”
首先因为名讳而改变历史的,就是被鲁迅先生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记载了大量史实,但他首先就因为回避父亲的名字,而改变了别人的名字,因为其父叫司马谈,所以我们在长长的《史记》中找不到一个“谈”字。
在我国古代,“避讳”的风俗有不少。例如: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,老百姓不能管家里的肥猪叫“猪”,而是要称之为“彘”。乾隆帝上位后,便开始禁止百姓张贴有“五福临门”字样的楹联(避讳先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名字)。
那么,在唐朝时期,老百姓要遵守哪些避讳呢?
避讳一:禁谈“虎”。
隋朝时期有个贵族叫李虎,此人正是李渊的祖父。因此,在李渊上位后,“虎”便成了家家户户要注意的避讳。
既然没法说“虎”这个字,进山打猎遇到老虎该怎么说呢?
时人会以“武”来称呼老虎。例如,倘若一猎户下山心有余悸地对人说:“俺遇到一只武。”言下之意,就是在山里碰到了老虎。当然,除了“武”之外,唐人还用“马”这个字来指代虎。《云麓漫钞》记载:“唐讳虎,改为马,今人云厮马子是也。”
避讳二:禁食鲤鱼。
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国朝律,取得鲤鱼即宜放,仍不得吃,号赤鯶公。卖者杖六十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大唐李皇帝将禁止吃鲤鱼的条目写进历法中,老百姓在捕鱼时若捕到了鲤鱼,禁止食用,需恭恭敬敬地将“赤鯶公”放回水中。
如果有哪个不长脑子的鱼贩把鲤鱼摆在了摊位上,那么不好意思,拉到衙门先打六十大板,再进行思想教育。之所以大唐皇帝不让老百姓吃鲤鱼,就是因为鲤鱼中有个“鲤”字,与本家的“李”犯了忌讳。大唐王朝是老李家人的天下,不让老百姓吃“李”鱼,似乎合情合理。然而,这毕竟是小说中流传出来的说法,没有真凭实据。
且看唐朝的诗人白居易、王维等,均在自己的诗句里提到过吃鲤鱼这档子事,如“船头有行灶,炊稻烹红鲤”、“良人玉勒乘骢马,侍女金盘鲙鲤鱼”这些名句,说的不就是吃鲤鱼吗?这些大文豪非但要吃,还要烩着吃、红烧着吃,吃过之后还要把“吃后感”写到诗里。如果大唐王朝真的有禁止吃鲤鱼的例律,这二位不但要挨板子,还得被官府游街。
仔细想来,唐朝未必发生过禁止吃鲤鱼这档子事。
相比于鲤鱼,“李子”这种食物不是与“李字”更贴近?如果连鲤鱼都要禁止,恐怕“李子”这种水果也要被写入例律了。不过,事实证明在唐朝李子是一种风靡长安的时令水果,时人都很喜欢吃,朝廷亦没做出限制。
避讳三:禁称“世”与“民”。
唐太宗的大名叫李世民,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李世民,生前并未禁止百姓避讳“世”与“民”,除非是在大街上将“世”与“民”二字合称为“世民”,否则,官府也懒得管这档子闲事。不过,在李世民过世以后,他的子孙开始注重起来,禁止老百姓提“世”或“民”。
例如,唐代的六部中有一机构叫“民部”,后来便改成了“户部”。这项改动持续至唐朝灭亡,由于后世的人们已经叫惯了“户部”,所以这一传统便延续到了清代。幸好后来的千百年里没出现名字里带“户”字的皇帝,否则这一机构估计还得面临摘牌整改。
避讳四:为尊者讳。
根据《公羊传》的记载,自东周开始,人们就已经开始讲究避讳了:“春秋为尊者讳,为亲者讳,为贤者讳。”每逢盛世,喜欢咬文嚼字的文人便多了起来,是以唐代的避讳现象比此前的王朝更加严重。
受避讳荼毒最深的,莫过于大诗人李贺,他的人生可谓被避讳坑惨了。
李贺才华横溢,是金榜题名的种子选手。原本,李贺能像历代进士一样跻身仕途,可他却因避讳与官场终生无缘。李贺的老爹名叫“李肃晋”,因为“晋”这个字与“进士”的“进”同音,所以,当时有不少咬文嚼字的小人借此压制李贺,禁止他参加科举。
后来,李贺的好哥们韩愈写了篇《讳辩》,想要改写时人的想法,帮助李贺参加考试。遗憾的是,避讳的思维已在时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,所以,李贺并没有得到理解。李贺虽有满腹经纶,但却因为区区避讳得不到施展,最终,困顿的李贺郁郁而终。
参考资料:
【《中国古代的“避讳”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讳辩》】
,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